本普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 第 91 章 永遇乐、声声慢作业青蒿素序
【历史的镜鉴从来以血泪铸成,那样沉重却又那样容易被忽略。或许我们本不该说那么多历史,但辛弃疾也好,李清照也罢,都是历史中的人物,是当时的历史熔铸了他们的血泪与词章。幸得春风词笔,犹有愁思不平,流响后世。
李清照的悲哀,实际是两宋之际所有人的悲哀。后来的后来,山河破碎风飘絮,各人身世也如雨打飘萍般浮沉无依。“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樱桃进士蒋捷遗憾的,哪里仅仅是流逝的光阴?
我们有幸在词里看到了李清照挣扎的灵魂,痛她所痛,哀她所哀。也便记取了她的惆怅,她的心性。】
楚棠说得认真。
【当年,李清照同丈夫赵明诚回到青州老家,筑归来堂,以示归隐之意。归来堂,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她又取文中“审容膝之易安”一句,为自己取字“易安”。进一步表明自己自己的安恬闲适之意。
彼时夫家深陷党争风波,公公赵挺之病卒,赵家难在京师立足,青州旧居的生活不复昔日优渥,可李清照却恬淡自处。
“易安”二字,是她的明达,也是她的心中所愿。
可那时的她怎么会想到,这不过只是她波折人生的序幕而已。她叫易安,而,时代浪潮的翻覆下,这样一个女子到底是“难安”了。】
略带叹息的声音下,是忽然动起来的画面和随之而起的悠长歌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个字一个字如珠落玉盘,又似雨打梧桐滴滴敲在众人的心上。歌声里,那耀目的女子衣衫轻薄饮酒行舟藕花深处,归来于灯下吟一阕记游佳篇;
她朱唇轻点良人相伴漫步灯火阑珊,换得一二金石字画细细赏玩;她劳燕分飞良人痛别,她乱世浮沉不得安息,她独上小楼满怀愁绪一潸然,却只怪花色残......
一切的吟唱,一切的咏叹,都凝结在一个背影、一本泛着沧桑的《漱玉词》。
歌声消散,李清照久久不能回神。那是她未曾经历的波澜壮阔的一生,那是她不曾获知的跨越千古的惋惜惦念。
她心中忽然升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后人通过她的诗文试图触碰她的灵魂,又用一段段亦古亦今的文字试图与她交心,知音千载,不外如是。
她提笔,凭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将刚刚吟唱的词句一一抄录,也算成全一段心神交汇。
东晋。
陶渊明浑浊的眼中隐有水光闪过:“李清照有易安之性,命途却与她难安一生,上苍何其残忍。”
唐朝。
李白对这个与自己同姓的小辈又是欣赏又是心疼:“明明身处繁荣之邦,却遭如此离乱,宋朝真是......唉!”
尚在盛世的诗仙无法想象“茫茫走胡兵”的安史之乱,自然也无法想象异族入侵、江山倾颓的宋朝,锦心绣口的诗人第一次无言,烦闷地灌下一杯酒。
晏殊欧阳修范仲
淹苏轼等人别开眼,既怜后辈遭遇,又痛宋室江山。
另一边,卓文君班昭蔡琰上官婉儿薛涛个个叹息,她们最初还不服这“千古第一才女”的名头,自忖己之才思不亚于李清照,可才思笔力或有比肩之机,情志之厚重却如何企及?就像水镜说的,李清照是在用血泪写词啊!让她们如何比得过?
一众女儿低眉:“虽是如此,却幸无此笔。”
唯求安平世。
坊间,许多倡优歌伎默默将刚刚那首歌的歌辞和旋律记了下来,即使这首歌中的唱法与她们所习惯的有许多不同,她们却还是想以自己的方式给那位才高疏阔、一生动荡的女子送去一些感佩与安慰。
更有女子深感于李清照的家国大义慨然情怀,将之作为自己一生操行的榜样。很多女童也自发学起了李清照的诗词,明清两代的《漱玉词》果然更难寻了。
【诗言志,词为心。说到这里,大家心中一定也有很多感慨吧!
那么,除了常规背诵之外,我们这次的作业就是——请大家以“幼安,我想对你说”或“易安,我想对你说”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辛弃疾或者李清照的独特的感受。
二者任选一位就可以了哦~
这堂课就讲到这里,请大家积极完成作业。喜欢的话一键三连,我是楚棠,我们下节课再见!】
水镜结束,众人沉默了一下,或多或少都松了口气。一首《永遇乐》,一首《声声慢》,承载了两宋几乎一大半的历史,其信息量之大还需要他们进一步揣摩和吸收。尤其是宋朝,诸代皇帝和大臣简直人人自危,油然而生一种紧迫感。
汴京。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撑着座椅站了起来,极为郑重地点上了水镜上的大拇指按钮,发自内心地感谢这来之不易的机缘,随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就水镜中提到的问题和文武大臣商议起来。
秦朝。
嬴政向李斯招了招手:“先前说的诏书可拟好了?”
优秀打工人李斯一秒get老板的意思,知道对方问的是之前亲口给辛弃疾颁下的诏令,连忙道:“已经拟好,陛下请看。”
说着,李斯从袖中拿出拟好的诏令呈与嬴政。嬴政接过端详一番,郑重地在左侧印下印玺,点下水镜上的“提交作业”,然后将诏令的文字一页对准作业提交的区域。
只听“嘀”的一声,诏令上的内容原原本本出现在了水镜上,帛书变成了白底,连古朴的秦篆也变成了后世常用的简体字。
“便把这诏令当作此次的作业吧!”
李斯正再一次为屏幕上秦篆与简体字的对应关系感到惊叹,听到嬴政的话才回过神来,若有所思道:
“辛弃疾毕生所求唯君王一,光复河山,陛下以此诏令示他,恰可慰千载壮士心,陛下仁圣。”
其他人一听也明白了自家陛下的用意,纷纷恭维。嬴政本人对此不置可否,爱才惜才是人君的本能,可惜宋朝的皇帝不做人,好好的国之肱骨要这么折
磨,看得他一肚子气。他们相距的时代太过遥远,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宽慰忠良了。
嬴政鲜少有这样感性的时刻。
汉朝。
刘邦用直白的语言给辛弃疾好一顿夸,其中夹杂着对宋朝皇帝与异族的若干辱骂,因为用词太过难听被系统判了好几次违规,把这位高祖皇帝气得吹胡子瞪眼。
武帝朝。
刘彻也将自己为辛弃疾拟的诏令提交了上去。另一边,少年霍去病咬着笔头认认真真写下自己想对辛弃疾说的话,为卫青也表达了对辛弃疾的敬佩与隐晦的同情,并衷心地祝愿他可以马踏中原手刃寇敌。
唐朝。
李杜王孟等诸位诗人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或是次韵,或是直接咏叹。
皇宫里,李世民毫无例外也发出了一篇诏令,顺便还声情并茂地写下一篇赋,表达对辛弃疾的英雄相惜之情。而长孙皇后则将李清照作为自己的表述对象,一边哭一遍写。
武周。
武则天亲自为李清照写了一首词,并流露出斯人若在,愿求取卿为女官,与婉儿左右为辅之意;
上官婉儿则表示诗词知交情在千古,希望她可以秉良志述辞章,又惋惜她乱世飘零半生孤苦,祝愿她来生能在安平世。
不少女子也在作业里表达了要向李清照学习的意思,从李清照的身上,她们也看到了女子名传千古的可能,李清照的经历故然让她们同情,可她的才情、她的坚持也像一道光一样照亮了她们,给予了她们沉沉夜幕下的一丝破晓。
哲宗朝。
端王赵佶最终被缢死,他怯懦又自私,始终不敢做个了断,甚至恶向胆边生妄图逃跑,赵似一万个看不起他,让人将他制住当场缢死,随后便去向哲宗复命。
宋哲宗听到消息后沉默一瞬,点点头将赵佶从宗室除名。不在宗室自然不能葬入皇家,赵佶的尸体被一些怀恨在心的人扔在了城外的乱葬岗,被野狗野鸭吃食。
徽宗朝。
宋徽宗民心已失,断然是当不得皇帝的。他被禁在了深宫之中,看守的宫女恨极了这样懦弱以女子抵罪的君王,始终对他横眉冷对。
宫外把守森严,几乎没有人来和他多说一句话,宋徽宗从一开始的暴怒到后面的状若癫狂、浑浑噩噩,俨然已经与暮年的齐桓公一般结局。
南宋。
因为岳元帅的事迹,秦桧等人被起坟鞭尸,岳王墓前跪着的铜像每天都接受着不同人的拳打脚踢,他们的后人恨不得隐姓埋名再不出去,因为一出去除了被骂,甚至还有被打的风险。
皇宫里,在宋孝宗有意无意地忽视下,太上皇赵构再也没法悠哉悠哉地享清福了,水镜的鄙夷表明他已经失了后世民,同时也失去了天幸,这样的太上皇,已经不值得他们尊敬了。
宫中是势利的地方,赵构的待遇逐日递减,他向赵眘发脾气,却都被赵眘四两拨千斤地挡回来了,后来赵眘甚至干脆不见他,前朝为了北伐忙作一团。
皇帝的态度表明一切,于是,奢华的太上皇寝宫逐渐变得萧条起来,开始向冷宫趋近。
慢慢地,有人总能听到冷宫里传来凄厉而又癫狂的叫声,有大着胆子的宫女太监悄悄去听上一嘴,便能听到他们的太上皇一会说着太祖饶命一会儿说着金人爷爷饶命,一会儿大喝岳飞岳云以下犯上,一会儿又叫道都是秦桧的错要报仇就去找秦桧云云。那模样简直就像......被鬼缠住了一般!
宫女太监们一边心惊地抛开一边脑子里出现了“报应()”两个字,顿时觉得自己若还对里面的太上皇有一点照顾简直就是违背太祖、对不起忠良的岳元帅了,于是纷纷消极怠工,连赵构是什么时候死的都不知道,发现时连尸体开始腐烂了。
据当时不知名作者记下的孝宗朝杂谈,时太上皇构薨逝,帝孝心仁厚,欲循祖制葬之于帝陵,入祖庙,然夤夜梦太祖声色俱厉,疾言宋室罪人不可入祖庙,亦不可列于皇陵。
帝稍疑,而归葬之日陵始崩,而祖庙神牌不受。帝始信太祖托梦之言,议之于文武。文武皆言祖宗之意不可违、天命所示不可阻,故简礼仪,白葬之,不加修整,亦不享祭祀,经年而成平土。
北宋。
一个旬日的午后,李格非堪堪从宫里出来,甫一到家,便看到了书桌上的拜帖。李格非眉目微凝,听管家讲明原委,沉吟片刻,拿上拜帖便去了李清照的小院。
李清照正在屋内读书,水镜的宣扬让她名声大噪,每次出门都会引得一群人围观,连宫中的皇后都曾单独召见于她,李清照深知现在的自己不宜外出,只在府中攻读,或是写些抗金的诗词,又有意无意泄露出去,以启发民智。
丫鬟前来禀报说老爷来了,李清照放下书迎了出去:爹,您回来了。?()”
李格非点点头,进得屋来,从袖中拿出拜帖,边道:“为父便不同你兜圈子了,你且看看这个。”
李清照接过打开:“这是...赵公子的拜帖?”
李格非点头:“递过好些次了,今年日在朝堂遇上赵大人,言语间多有暗示。你也知晓,为父先前确是有几分心思,但如今......我且问你,你是个什么想法?”
李清照眨眨眼:“爹的意思可是凭我做主?”
李格非半开玩笑着道:“你的主意最大!”
李清照忍俊不禁,随即将拜帖合上,正色道:“女儿认为,这拜帖还是回绝了好。”
“怎么?”
李清照挑眉,有些许俏皮,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霍去病曾经的话答道:“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李格非哈哈大笑:“我的女儿果真是个巾帼!”
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李清照闻弦歌而知雅意,明白父亲是知晓了自己的意思并予以支持,心中不禁松了口气。
她其实知道父亲应该对赵明诚是存了几分疑虑的,但具体如何她也不敢断定,她只知晓,赵明诚一对爱情不忠,二又弃城而逃之嫌,这样的人,她是万万不愿嫁的。
况如今形势
()渐紧,靖康之耻如利剑悬在每一个宋人的心头,她有水镜造下的鼎盛声名,又有天生健笔、殷殷赤心,她能做的,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多。
家国之前,私情何故?虽有玩笑之嫌,霍嫖姚的话确实是她心里的真实想法。现在,她没有后顾之忧了。
李清照粲然一笑:“谢谢爹!”
也谢谢给她送来“剧透”的后人。
被李清照暗自感谢的楚棠并不知晓自己影响下的风波与人事,她与这些平行时空永远只是相交线。在兢兢业业肝出下一个视频之后,水镜又一次在诸朝的黄昏亮了起来。
【各位同学大家好,又见面了,大家的书都背下来了吗?有没有把《永遇乐》和《念奴娇》背串呀~】
众人想到楚棠先前强调的后世学子将两首词背串的事,纷纷忍俊不禁。开玩笑,他们怎么可能背串!有童子仿佛为了证明似的,也不管楚棠听不听得见,当下就把两首词背了一遍,表示自己记得可熟了。
【不过,我深深地觉得自己还是失策了。】
一句话说得众人一愣:“楚姑娘这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失策了?”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永遇乐》和《念奴娇》可能会背串,不知道连《声声慢》都不能幸免于难。】
楚棠刷刷刷在屏幕上甩出几张图片,看样子应该是后世的作业?这可是个新鲜东西,众人兴致勃勃地边看边读:
“《声声慢》中词人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凄苦的句子是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最后一句的音量陡然提高,苏轼满脸的不可置信:“这比我和辛弃疾那两首违和多了吧!他们写的时候没发现什么不对劲吗?”
李清照托着腮很是苦恼:“我觉得我写得很直白很好背呀!”
南宋。
忙里偷闲地辛弃疾又无奈又觉得有些微妙的平衡:“我算是知道为何后世会专门考察记诵了。”
因为他们真的会写错,而且错得千奇百怪,匪夷所思。
明朝。
李清照纯粉杨慎砰砰砰地拍着桌子:“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啊这怎么能写错!”
我偶像的词怎么可以被写错!蒸煮没破防,真爱粉杨慎先破防了。
【这是我前几天搜集备课材料的时候刷到的一个吐槽帖,隔着屏幕都可以看到博主的抓狂和无奈。再次强调一下大家背诵一定要走心啊,不能因为照姐这首词简单就掉以轻心,小心照姐晚上到梦里来和你拼酒。】
一句话说得李清照都莞尔起来,而许多李清照的粉丝思绪当场跑偏:“如果我把《漱玉词》中的内容全部写串,能梦到易安居士吗?”
众人:“......”
倒也不必这么当真。
【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一项作业,这个作业大家就完成得......太走心了。】
楚棠如法炮制又扔出一堆截图,一张张争
先恐后地将屏幕挤满:
【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写给辛弃疾的竟然有诏令!来自秦皇汉武还有二凤的诏令诶!你们是懂仪式感的(),命辛哥为大将军,主持北伐荡平敌寇,这就是他的毕生所求啊!他的君王给不了他,你们写给他,我真是......】
楚棠难得这样语无伦次,可以想见是非常激动。
【还有曹操写的求贤令以及刘邦直白地“你来和我混不要跟着南宋这群废物”,都是一个意思。唉...要是辛哥真的能收到这些诏令就好了,一定是莫大的安慰。】
“我看到了......”
夜空下,辛弃疾喃喃。
他将水镜上的诏令一一看过,眼中忍不住泛起泪光。楚棠不知道,可是他知道,这些诏令真的出自另一个时空的前贤帝王之手,他的忠心,他的壮志,山知道,河知道,后人知道,先辈也知道,而如今,他的君王同样知道。
辛弃疾忽觉胸中激荡,振衣拂袖,向着水镜长揖而拜,拜谢天命与先贤厚爱:
“辛弃疾在此立誓,誓平贼寇,光复神州。靖康耻,终当雪!”
皇宫。
宋孝宗看着那句“不要跟着南宋这群废物”又气又怒,又有一点小心酸。他知道,大宋算是在诸天万朝面前颜面扫地了。可是想着徽宗二帝和自己那位“好父皇”做下的事,赵眘自己都有些抬不起来了。
他深吸一口气,默念着“尊严只在剑锋之上”,倒生出几分知耻而后勇的情志来,冷哼着道:“不就是写诏令吗?朕也会写,还能真真切切地发到辛卿的手上!朕亲自写!”
于是,在经过几载的备战后,已肱骨之臣的辛弃疾终于得到了一份真真实实的征北诏令,领命率军北伐。当然,这都是后事了。
【写给照姐的也很好,这份作业里武皇甚至说希望照姐和婉儿做她的左右手,武皇别不是想让照姐和婉儿比一比谁的文才好吧!】
心里的隐秘想法被楚棠戳穿,武则天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打趣道:“婉儿啊,你敢不敢比?”
上官婉儿脸一红:“陛下又在看婉儿的笑话了。”
北宋。
李清照也笑了起来,当即挥诗一首,隔着时空应战。不为争名,只为交心。
【还有卓文君蔡琰等敬佩照姐才情,一些原始ID的账号还表示要向照姐学习,这些账号以前好像没提交过作业,应该该是一些姐妹吧!照姐真的,千古难有此一女。
【其实我们也发现了,有千古第一才女,却没有千古第一才子。为什么?因为整个文学史上,男性文人太多了,一个李杜谁更胜一筹就要打生打死,更遑论屈原曹植王勃苏轼排排坐,谁也不服谁。
可是女性呢?数得过来的就那么几个。
这是说明女性不如男性吗?当然不是。班昭可以续《汉书》,上官婉儿可以写奏议,照姐雄于两宋词坛,须眉不逮……她们缺的,只是公平的机会。数量少不是说明不如,而是被压抑,被遮蔽。所以照姐这个
()“千古第一”的名号下,也有许多悲哀。】
南宋。
浙江海宁,一个衣着朴素却不掩清丽的女子正在窗下默默流泪。
水镜里的话挑起了她的愁思,她想起婆婆和丈夫看到自己写诗作词时的冷言冷语,她知道自己是萤火之光,比不得李清照,可是她也喜欢诗词啊!她便写不得么?还有很多女子,她们便写不得么?
这一刻,她忽然有些羡慕李清照了。正黯然神伤着,她忽然听水镜里又说到:
【南宋其实还有一位女词人,名叫朱淑真。】
女子神情一顿,猛然抬头。是......自己吗?
【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小时候就很聪明,喜欢读书,也擅长作词。但是呢南宋对女性的压迫比较重,她嫁给了一个小吏,夫妻俩志趣不相投,婚姻痛苦,最后抑郁而终。
时人说她写闺情小词,又使之流于闺阁之外,是为不贞。她去世后,诗稿也被父母付之一炬。后人将她流传出来的词集成一册,命名为《断肠集》,词风清婉哀怨。
她又擅长画红梅与翠竹,所谓“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是与照姐齐名的才女,可惜命运也是悲惨。】
楚棠简练地交代了朱淑真的一生,或许也不是她简练,而是这位薄命红颜只在历史上留下了这样微薄的只言片语。
北宋。
李清照叹息一声,她虽然对自己的才思绝对自信,可是耳听得慧才落寞,也不由得有些伤感。能与自己齐名,想必诗词也写得很好吧!又善丹青,定时位秀外慧中的女子。
“若是能看看她的诗画便好了。”李清照自语着
南宋。
朱淑真已经可以确定水镜里说的人是自己了,她的眼圈忍不住又红了起来。
她其实知晓外界的风言风语,甚至自己的夫家都颇有微词,她没想到,没想到父母竟将自己的诗稿付之一炬!是觉得她丢了朱家的脸么?
朱淑真苦笑一声:“断肠集,断肠集,这个名字当真取得好。”
可不就是断肠么?
【相传李清照晚年孤苦,不愿辜负自己的满身才学,想要找个弟子继承衣钵。她千挑万选选了一个女孩子,结果这个小女孩直接拒绝了李清照。】
???
一众人傻了眼:“拒绝了??”
李清照也是微微错愕,莫非这女孩儿是个神童,看不上自己的才学?
【女孩说,才藻非女子事也。不知道李清照当时听到这句话是什么心理,我只觉悲哀,这是对一生才学的否定,也是对历代才女的否定和对所有女子的设限。令人难受的不止是封建时代对女子的规训,更是女子对这些规训的习以为常,以致自我驯化。】
一番话说得众人又沉默了下来,有人想说那女童说得不错有慧根,在楚棠这样明白的叹惋之下也有些说不出来了,只默默将这归之于她对女性的偏爱。
清朝。
曹雪芹又惋惜又欣然:“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清灵洁净,可惜‘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女子太少啊!”
他伤心极了,一腔愁绪倾泻于笔端,卡了数日的《葬花吟》竟如有神助般一挥而就。
北宋。
年轻的李清照也怔住了,她没想到竟是这样的回答。她苦笑着摇摇头:“才藻非女子事,那女子事是什么,只有相夫教子么?”
李清照忽然能明白楚棠之前为什么说班昭不该写《女诫》了。
但她毕竟是李清照,独树一帜的李清照。
“梅香。”
她叫一旁的侍女。
梅香赶紧上前:“小姐怎么了?”
李清照神采奕奕:“我教你读书。”
“啊?”
“教你读书写诗,你学不学?”
“学!”
另一边,京师民间,不少女子撇撇嘴:“不学算了,我学,李清照就是我的榜样!”
“就是就是,她不学我来学!要是能拜李清照为师就好了。”
“劝你别和我抢。”
......
【不过所幸,日月换新天。除了李清照,我们的历史从来不乏有些的女性,而她们终于也有幸被看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一位女性有关。】
话音刚落,水镜下的女子被启动了开关似的,纷纷抬起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