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拭目以待
西北的苦寒终于走到了头,比中原晚来了两个月的春天似乎
方解爬上矮山伏
这座矮山目前是叛军控制,但没有派驻重兵把守。方解带了几个修为不俗的手下潜上来,为了观察西平城外的战局。
双方
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因为皇帝陛下就
这座矮山距离西平城不过十几里,山下五里就是一个叛军营地。
已经连续三天,方解每天带着人到这山上来观察战事。这山上的叛军并不多,以方解他们的修为想要瞒过那些叛军士兵也不是什么难事。他拿着千里眼看着西平城外交织混合
经历过战争的人对战争的态度都会很严肃,百姓们或许会将战场上的事当做茶余饭后的故事笑谈,可从尸山血海中过来的军人,哪怕心平气和的谈起过往的岁月眼神里也会带着一种别样的悲伤。
即便是胜者,又怎么会不失去一些东西?
看得出来,朝廷人马这一战又要打赢了,所谓的叛军锐其实从根本上并不比朝廷那些骁勇强大,他们只是装备上比普通叛军要好上许多,和朝廷骁勇比起来跟本没什么优势可言。而这些骁勇连战连胜之际士气如虹,再加上皇帝身边的将领远比李远山麾下那些将军们要懂得如何取得胜利,所以每天都会
偶尔叛军占一次便宜,却也挽回不了颓废的士气。
“又克一营”
完颜重德将千里眼放下压低声音道:“李远山的援兵不到,他战败只是早早晚晚的事。这三天大隋皇帝的军队已经连克三个叛军营地,城外的叛军又是散沙一样缺少互相支援,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士气就会彻底崩碎。”
方解点了点头:“还没到最后的时候呢,别忘了李远山手里还有最少六万人的真正锐。那些曾经是大隋右骁卫的战兵素质远非其他叛军可比,而这几日观察我没看到朝廷那边有一面战兵的旗子,说明皇帝带着的都是骁勇。凭着手里那六万锐,李远山就算想走朝廷人马估计拦不住。”
前面战场上的局势已经明朗,没等其他各营叛军的支援过去,这一营的叛军就被朝廷人马摧枯拉朽一般击溃。
方解翻身
“大隋的皇帝陛下应该胸有成竹吧。”
完颜重德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虽然我没有见过他,但我知道他是一个很睿智很伟大君主,这样一位掌握着中原天下的至尊,做任何事之前都已经安排好了所有的准备吧……”
方解知道完颜重德说的没错,皇帝那样的人即便病入膏肓也不会糊涂,即便皇帝有
“咱们继续等着?”
完颜重德问。
“继续等着”
方解点了点头。
他躺
那些狼骑是
罗耀的数十万大军又去了哪儿?
他躺
看到这一幕,方解的眼神忽然一亮。
“我知道了……”
他坐起来,捡了一块小石头屈指一弹,那石头去势如电啪的一声正打
“你说什么?”
完颜重德问。
方解回头看了一眼战场那边喃喃道:“罗耀对皇帝没兴趣了,或许他已经知道皇帝病重的事,所以他这次来西北根本就是做样子,做给李远山看做给皇帝看,只有这样,皇帝和李远山才会放心的按照自己的安排行事。可罗耀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搀和进西北的事里,他来只不过是为了促使这结局早些到来罢了。一旦皇帝和李远山形成决战之势,罗耀就要抽身而退了……他的目标从来都不是皇帝,而是长安城。”
“雄鹰为了下一代而出来捕食,蟒蛇却盯上了雄鹰家里的雏鹰。”
方解揉了揉
……
……
只一个上午双方的交锋就宣告结束,叛军败退,朝廷大军已经将西平城难聚集过来的叛军驱赶到了两侧,试图对朝廷人马合围的叛军最终因为兵力不足而宣告失败。或是知道已经没有能力继续执行最初的设计,李远山下令各路叛军
超过四十万朝廷大军和近五十万叛军
方解回到大军驻地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下来,草草的吃过晚饭之后就靠
沐小腰挨着他身边坐下来,看着天空中璀璨的星辰:“觉晓,还要继续等下去吗?”
方解嗯了一声,很轻。
“为什么?”
沐小腰问:“你是一个理智的人,但这次出行本身就不是一件理智的事,而现
“我知道”
方解点了点头:“是我自私了,但这件事我必须做。”
沐小腰语气很轻的说道:“如果只有我们几个跟着你,你做任何事我都不会问为什么。但是现
“等着,看着。”
方解停顿了一下说道:“我知道这样做确实自私了些,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而拉上几千人陪着……我本来以为,皇帝是要用自己做诱饵引得四方混战,因为他已经病入膏肓不惧怕死亡了。现
“但现
沐小腰沉默了一会儿说道:“你说过,他不是那种轻易就能被人击败的人。”
“是”
方解道:“从战局来看皇帝确实未必会输,他肯定有一个很强的后手,而且说不定已经施展出来,但他还是
“方解……”
“嗯?”
“我很高兴。”
“为什么?”
方解看着沐小腰问。
“因为你还是你,从来没有变过。”
沐小腰笑了笑,眼神明亮:“你永远不是那种为了达到目的而放弃所有感情的人,或许这样的性格
方解懂沐小腰的意思,这才
他笑了笑,手揽着沐小腰的肩膀说道:“或许我和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些不同,总有些事做不出来吧。”
沐小腰也笑,看得出来很高兴。
就
方解立刻起身,大步往前走去。
方解离开之后,沉倾扇出现
“但有句话你说错了。”
沉倾扇对沐小腰笑了笑自信道:“我一向比你看人要准确些……他不会输给任何一个对手。所以,你之前那句也许你最终不会站的比别人都高是错的,不信咱们拭目以待。”